3月,春耕时节细雨霏霏,在江西省18.5万公里的县乡公路上,6000余辆客运班车往来穿梭,农忙时节,乘客比农闲时多了不少。和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,一张看不见的网,实时连接了每一辆奔跑中的班车,将每一辆车子的情况通过4G信号实时传输到行业管理部门终端,守护司乘人员安全出行。 “互联网+”赋能客运安全网 3月17日,一大早还未上班,江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(以下简称: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)道路客运处工作人员们的手机上都收到一条信息:“发现九江一例超员,车牌号:黄:赣G36***,监测时间:2023-03-17 07:55:48,监测位置: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S301 陈家村南235米,核载座位数:19座,违规情况:超员3人,超员20%以内。所属行业:农村客运。所属企业:***公司”以及一张客车内部的载客违规实时图片和一段违规实时视频,全省各市县(区)行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,也同步收到这条信息和图片。 农路道路客运历来是道路运输安全的短板,和城市客运相比,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力量更薄弱,公路等级更低,安全设施硬件差不少。但是,农村公路里程更长,覆盖面更广,是道路客运的重要部分。 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道路客运处工作人员袁科介绍说:“农村客运是典型的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客流量在空间时间分布上极不均衡,安全监管手段弱,社会监督力量少,所以,站在行业服务角度,农村客运安全管理要尽快补上短板。” 从2023年春运开始,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,全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监管平台为抓手,深化第三方安全监测应用,打造了“互联网+”这张全天候安全预警网络,实时在线智能监测全省客运车辆在途运营情况。 据介绍,安全预警网络能够及时发布在途客车超员超速、严重疲劳驾驶、凌晨闯禁行、破坏监控等10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,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。 “从历年事故案例来看,几乎所有的客运道路安全事故都和违法违规行为密切相关,所以,我们目前总结预警的10项违法违规行为,就是实时发现、实时纠正达到实时安全的结果。”袁科说:“‘互联网+’第三方监测,从今年春运开始运行,到目前来看,运作结果较为理想,全省客运班线,尤其是农村客运班线违法违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今天九江市的那辆农村客车超载,所属的客运公司和管理部门就会对当班司机进行相应处罚,有的还会移送给交警部门处罚。” 根据全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监管平台数据,自今年1月至3月初,全省道路客运逾期6个月未年审、未入网车辆等均已实现清零。在每日播发的第三方平台预警中,全省运行中农村客运车辆违规情况偶有1、2例,对比往年的农忙时节,是不可想象的,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极大提升。 信用管理绘制安全风险“画像” 随着每日互联网+采集到的数据不断累积,每家客运企业、每辆运营客车的安全风险“画像”逐渐清晰。 “安全是客运的生命线。当乘客上车的那一刻起,就将安全交托给了车辆和司机。作为车辆的所有者,司机的管理者,客运企业的安全责任更大,更重要。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客运公司。”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道路客运处负责人说,“如果说‘互联网+’提供的数据是安全管理文章的前半篇,那么,文章的后半篇就是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数据,把数据和企业信用挂钩,逐步建立健全退出机制,‘互联网+信用’推动客运行业安全规范运作。” 在“互联网+信用”管理模式中,安全事项信用扣分无上限,可以把企业信用分值扣到零分。当企业信用分值低,在市场购买、政府采购、竞争、补贴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。 目前,这项工作已在今年全面铺开,今年已经对84家客运企业扣除7970分,扣分较多的企业将被评为失信企业,列入重点监管名单,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。 安全信用考核也得到了客运企业的支持。宁都县长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宴东恩说: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失信企业也将没有生存的空间。信用管理实际上把旅客安全、司机利益、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了。也逼着企业彻底抛弃‘出事就是命不好’的侥幸心理,引导市场淘汰散、小、差,让真正想做大做强,永续经营的企业获得认同。” 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有关人士表示,信用管理工作还在进一步摸索和推进,下一步将结合信用考核情况,各级管理部门定期汇总分析研判风险企业和风险车辆,形成分级分类隐患清单,推动隐患整改到位,把安全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一天、每一辆车、每一位司机、每一家企业。
日前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征求意见稿》)公开征求意见。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到,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,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。 根据《征求意见稿》,提供者应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数据、优化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负责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、优化训练数据,应满足以下要求: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;不含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;数据包含个人信息的,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或者符合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;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客观性、多样性;国家网信部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其他监管要求。 《征求意见稿》拟规定,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应当尊重知识产权、商业道德,不得利用算法、数据、平台等优势实施不公平竞争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,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。 公众可以通过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、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、电子邮件、信函等方式反馈相关意见,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10日。
3月,春耕时节细雨霏霏,在江西省18.5万公里的县乡公路上,6000余辆客运班车往来穿梭,农忙时节,乘客比农闲时多了不少。和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,一张看不见的网,实时连接了每一辆奔跑中的班车,将每一辆车子的情况通过4G信号实时传输到行业管理部门终端,守护司乘人员安全出行。 “互联网+”赋能客运安全网 3月17日,一大早还未上班,江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(以下简称: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)道路客运处工作人员们的手机上都收到一条信息:“发现九江一例超员,车牌号:黄:赣G36***,监测时间:2023-03-17 07:55:48,监测位置: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S301 陈家村南235米,核载座位数:19座,违规情况:超员3人,超员20%以内。所属行业:农村客运。所属企业:***公司”以及一张客车内部的载客违规实时图片和一段违规实时视频,全省各市县(区)行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,也同步收到这条信息和图片。 农路道路客运历来是道路运输安全的短板,和城市客运相比,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力量更薄弱,公路等级更低,安全设施硬件差不少。但是,农村公路里程更长,覆盖面更广,是道路客运的重要部分。 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道路客运处工作人员袁科介绍说:“农村客运是典型的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客流量在空间时间分布上极不均衡,安全监管手段弱,社会监督力量少,所以,站在行业服务角度,农村客运安全管理要尽快补上短板。” 从2023年春运开始,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,全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监管平台为抓手,深化第三方安全监测应用,打造了“互联网+”这张全天候安全预警网络,实时在线智能监测全省客运车辆在途运营情况。 据介绍,安全预警网络能够及时发布在途客车超员超速、严重疲劳驾驶、凌晨闯禁行、破坏监控等10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,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。 “从历年事故案例来看,几乎所有的客运道路安全事故都和违法违规行为密切相关,所以,我们目前总结预警的10项违法违规行为,就是实时发现、实时纠正达到实时安全的结果。”袁科说:“‘互联网+’第三方监测,从今年春运开始运行,到目前来看,运作结果较为理想,全省客运班线,尤其是农村客运班线违法违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今天九江市的那辆农村客车超载,所属的客运公司和管理部门就会对当班司机进行相应处罚,有的还会移送给交警部门处罚。” 根据全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监管平台数据,自今年1月至3月初,全省道路客运逾期6个月未年审、未入网车辆等均已实现清零。在每日播发的第三方平台预警中,全省运行中农村客运车辆违规情况偶有1、2例,对比往年的农忙时节,是不可想象的,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极大提升。 信用管理绘制安全风险“画像” 随着每日互联网+采集到的数据不断累积,每家客运企业、每辆运营客车的安全风险“画像”逐渐清晰。 “安全是客运的生命线。当乘客上车的那一刻起,就将安全交托给了车辆和司机。作为车辆的所有者,司机的管理者,客运企业的安全责任更大,更重要。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客运公司。”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道路客运处负责人说,“如果说‘互联网+’提供的数据是安全管理文章的前半篇,那么,文章的后半篇就是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数据,把数据和企业信用挂钩,逐步建立健全退出机制,‘互联网+信用’推动客运行业安全规范运作。” 在“互联网+信用”管理模式中,安全事项信用扣分无上限,可以把企业信用分值扣到零分。当企业信用分值低,在市场购买、政府采购、竞争、补贴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。 目前,这项工作已在今年全面铺开,今年已经对84家客运企业扣除7970分,扣分较多的企业将被评为失信企业,列入重点监管名单,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。 安全信用考核也得到了客运企业的支持。宁都县长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宴东恩说: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失信企业也将没有生存的空间。信用管理实际上把旅客安全、司机利益、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了。也逼着企业彻底抛弃‘出事就是命不好’的侥幸心理,引导市场淘汰散、小、差,让真正想做大做强,永续经营的企业获得认同。” 江西省综合交通中心有关人士表示,信用管理工作还在进一步摸索和推进,下一步将结合信用考核情况,各级管理部门定期汇总分析研判风险企业和风险车辆,形成分级分类隐患清单,推动隐患整改到位,把安全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一天、每一辆车、每一位司机、每一家企业。
为深入落实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(2021-2035年)》《“十四五”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》关于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业分级分类评价、加强专利代理信用评价管理的决策部署,完善专利代理信用监管机制,进一步加强专利代理监管工作,有效维护专利代理行业秩序,近日,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《专利代理信用评价管理办法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。 记者了解到,《办法》共五章二十条。第一章为总则,明确制定依据、基本概念、主管部门等信息。第二章为信用等级评价,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监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,明确等级标准,设置4个等级,并根据荣誉奖励、社会贡献等因素,设置附加加分项,增设A+等级;同时明确信用信息来源、计分周期、计分方式等规则。第三章为信用信息的公示、查询、异议和修复,明确了信用信息公示、查询方式,规定信用修复和异议申请等规则。第四章为结果运用,明确了根据信用评价结果将实施的分类服务和监管措施。第五章为附则,规定解释部门和试行时间等。 下一步,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指导各地严格落实《办法》的相关规定,强化专利代理行业信用评价结果运用,推动信用赋能监管成效落地,有力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健康发展,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。
一直以来,大量“沉睡”专利“有货无市”的现状饱受社会诟病。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拥有专利,但苦于各种原因无法转化实施变现。如何唤醒“沉睡”专利,让更多的专利“由纸变钱”,在专利和市场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? 记者近日从广西市场监管局(知识产权局)获悉,2022年,全区专利质押融资金额、专利转让许可专利次数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列全国第一,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42.96亿元,同比增长544.08%;转让许可专利次数达5318次,同比增长47.18%,知识产权促进运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 相关负责人介绍,2022年,广西市场监管局(知识产权局)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“十四五”规划决策部署,从聚焦激励引导、聚焦协调联动、聚焦示范引领发力,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持续提速。 我区全力整合政策激励资金,修订自治区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办法,2022年,新设专利转化专项支持经费及“桂惠贷—知识产权质押贷”贴息经费,整合多渠道财政激励资金4700多万元,同比增长4.5倍。全面优化激励引导政策,出台支持专利转化专项措施、提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措施体系实施方案等10份政策文件,激励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运用。 钦州市广西云波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成了政策红利的第一批受益者。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没有‘桂惠贷—知识产权质押贷’贴息政策之前,一件专利要质押融资,银行贷款利息比较高,且专利评估费要企业负担。现在国家给利息补贴,最高贴息100万元,专利评估费由银行支付,双重好处对企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。我们公司12件专利质押融资,从桂林银行获得了4000万元的贷款。” 激励引导政策成了撬动专利高效益运用的“杠杆”。“知产”变资产,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钦州市市场监管局商标广告知识产权监管科科长陈胜介绍,钦州市2021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仅1000万元,2022年飙升至1亿元,增长了10倍。其他各市该项指标均一路走高。 与此同时,我区聚焦协调联动,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。去年以来,广西市场监管局(知识产权局)不断完善“政银企服”合作模式,建立市场监管、银行、企业、评估服务机构多方联动机制,推动将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列为“桂惠贷”产品,将知识产权列入“创业担”和“桂惠担—科创担”支持范围,联合广西银保监局评选发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十大典型案例,树立典型示范。 此外,与11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知识产权白名单推送机制和动态监测机制,遴选607家企业列入知识产权白名单并推送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。通过“入园惠企”、定向融资需求推介、银企“一对一”等方式,为银企搭建“面对面”“点对点”“一站式”平台;对有融资需求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,专业化定制融资方案。去年,全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30多场,服务企业600多家,政策惠及企业2500多家,同比翻倍增长。全区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42.96亿元,同比增长544.08%,增速居全国第一位;普惠贷款惠及企业192家,同比增长326.67%,增速居全国第二位。《广西壮族自治区创设“桂惠贷—知识产权质押贷”,建立区市联动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。 “我区还紧盯重点工作,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,在全国首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,发布开放许可专利239件。全区转让许可专利次数达5318次,同比增长47.18%,增速居全国第一位。”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,学校拥有有效专利3000多件,2019—2021年,专利转化数量为100多件。实施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后,专利免许可给企业使用的,广西市场监督局(知识产权局)会同财政厅给予学校和企业一定补偿。此举极大激发了老师许可专利的积极性。2022年,学校开放许可专利达到500多件。 聚焦示范引领,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实现新突破。我区在做好专利申请的同时,向数量要质量,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。紧盯重点排名,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、优势企业112家,实现数量倍增,累计排名全国第十四位;认定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6家、培育单位102家;首次遴选137家市场主体列入专利申请精准管理名单,推荐500件专利予以优先审查。指导“五复合橡胶挤出机头”专利参评并获中国专利金奖,8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,创历史新高。